2014/09/06-11/02的當期展覽是由高磊的「WINDOWSKY」,
以及台灣藝術家席時斌的「記憶之宮」所組成的雙個展。
兩位30來歲的藝術家各自呈現對權力、記憶的探索,
高磊展出22件裝置、攝影和繪畫,席時斌則展出31件雕塑裝置、錄像和平面作品。
(source: 高磊探索權力 席時斌挖掘記憶)
【高磊】
1980年出生中國長沙,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系,善於拼組毫不相干的物件,
影片中大致陳述高磊的背景,因為出生的方式並非自然產,
所以從小到大都質疑自己是否在當初就決定要被淘汰,
這些想法也都一一的在他的作品中呈現,
從冷冽的色彩、直接的線條到剛硬的材質,都在在顯現了他的個人特色。
創作方面在求學的路上他學了傳統藝術,水墨、繪畫,最後擅長結合數位媒材。
為了捍衛自己的權利,即使被不明人士使用非法手段逼退,也要堅守家園,
就像坐牢,我們寸步得不得離開,而不同的是,這是我自願的。
2009年高磊在北京某藝術區的工作室裝修完成,
卻接獲政府和房地產商的拆遷通知,僅給予低廉的補償,
高磊和其他藝術家展開唯權行動,結果被斷水斷電,
「水電是日常生活必需,卻變成武器,這表達我對權力的恐懼。」
這個作品的創作理念讓我印象深刻,
因為他說出了「在這個社會中,權力代表了一切。」
這場交易是一個三方關係,政府、商人、人民,
為什麼最後動機單純的人民都將是受害者?
照規矩來的總是會在最後一刻被擺一道?
如同他的另一件攝影作品,
陳述著一戶釘子戶不願搬遷,但最後卻被一把無名火燒了一切,
在此時此刻,這一切可能又被用了拙劣的手段,正在不同的空間發生。
在《T-3217》中呈現女性骨盆從順產到難產的4種類型,(名次:3銅>1金>2銀>4鐵)
源自他出生時母親因難產被迫剖腹生產的過程,
「骨盆是世人來到世界的第一道關卡,我是靠著醫學技術來到這個世界,如果是在古代,我可能會被淘汰吧」,
他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質疑。
個人觀後感,這近看像盪鞦韆、遠看像博物館在陳列寶物,
象徵母親的骨盆對於新生兒來說,是來到這世上的第一個遊戲場及堡壘。
《A-330》
描繪一架飛機「誕生」在電腦繪圖軟體空間裡,
影射現代人透過媒體、網路了解世界,以為自己看到真相,實則是媒體篩選的結果。
就在高磊完成這幅作品後,國際間接連發生幾起空難意外,
「我們還是透過媒體得知這些消息,依然得不到真相」,高磊說。
【席時斌】
1977年生,以雕琢華麗纖細的不鏽鋼雕塑裝置著稱,
這次展出4匹奔騰駿馬的大型裝置《大競技場》,暗喻「藝術家自我挑戰與升級的磨練」。
(席時斌Blog: http://studio-bin.blogspot.tw)
匯集雕塑裝置、錄像、平面繪畫共31件作品,本展完整呈現藝術家席時斌一路走來的創作流變,更彰顯出藝術家對造形語彙的獨特見解及精巧的空間氛圍營造。本次個展鋪陳了藝術家自身記憶、個人想像與外在現實生活之間,時而重疊、時而錯置的不同狀態,席時斌更將當代館二樓最大的展覽空間打造成《大競技場》,展示藝術家近年來對於馬的形象,以及馬所代表的理想典型的反覆探索與追求,同時也反映他透過創作的演繹和延伸來挑戰、突破自我。其中於今年完成的新作〈柏拉圖的靈魂馬車〉,將在本館最大的展間中展示,以立體雕塑和高挑的姿態,呈現出「大功告成」的磅礡氣勢與精細美感。
(Source: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【高磊.WINDOWSKY 】【席時斌.記憶之宮】開幕記者會)
203展室的主題為《家》,整個空間以紅色為基調,席時斌藉此空間來鋪陳個人兒時的成長記憶。他記憶中的老家,有張紅色繡花床的臥室,他常常在這房間裡玩耍,床下則是他幻想通往全世界的秘密基地。於此,席時斌將早期木雕裝置作品〈紅書〉的造型元件重組,變成了藏匿在繡花床底下的一個祕密城市,讓觀者以彎腰匍看的方式,去探索藝術家的童年幻想世界。〈紅書〉原是席時斌2004年以來,陸續增生發展的一件作品,此作使用的材料,主要是家庭裝潢施工剩餘的木材和合板廢料,席時斌特意將它們染成紅色,把它們當積木一般的組合成各種造型,每回展示的格局和形式也不斷變化,但都關連到他童年以來,對於遊戲與想像空間的迷戀,或家族生活與情感記憶的召喚。本次展出,用來對應〈紅書〉裝置的金屬雕塑,是面向眾生而橫坐在三頭八眼驢子上的聖母造像,原型參考了藏傳佛教中的吉祥天女;席時斌一面將人物肢體及坐騎裝飾複雜化,另一面淡化了聖母的容顏和表情,這也是他特意獻給母親的一件情感之作。
他的部分作品除了曾在北京、上海、韓國、美國等地展出,
也先後被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愛馬仕( Hermès )、
路易威登( Louis Vuitton )、巴黎半島酒店…等國內外機構收藏。
此外,亦曾多次參與公共空間環境藝術創作,以及國外藝術村駐村創作。
《野性的寓言》
巨大鹿角自地面長出,暗喻土地裡富藏的生命與文化,亦期許臺灣文創蓬勃發展,在世界的舞台嶄露頭角。
弦月之下,母鹿飛躍,小鹿休憩,鏡面映射出周圍的環境與人們,共組一段野性的寓言。
(Source: <野性的寓言> 台北文創大樓公共藝術)
《想像:身體與動物的開始》
席時斌自言:「即使我們在描述同一個事實,每次說出來的話,都會被講述者做了某些修改;如果是有關於夢象,它更會在我們敘述時被不斷地竄改、重新地編織」。同理,記憶也會不斷的重新組構,形成新的故事文本。線性的抽象符號、幾何圖案與花草、動物形象,是席時斌的金屬雕塑中常見且一直混用的視覺語彙;將觀眾熟悉的動物形象與取自傳統宗教、建築或文化的各種圖形,透過線性透雕的處理,然後使之層層相疊,營造光線與質材交錯分布的炫麗視覺效果,也是席時斌的特長。這裡展出的21件作品,語言形式參仿了建築設計先畫藍圖再造實體的概念和程序性的作法,但是集體演示了純粹創作有別於實用設計的不確定性和無目的性。從創意發想階段,到實體作品完成,在這整個過程中,一個藝術意念可能被多向地演繹和發展,並因而導出了相當多樣,甚至完全不同的結果。
〈阿克提恩-奇麗月光之大雄鹿〉 (特別版)
〈阿克提恩—奇麗月光之大雄鹿〉的創作靈感,來自於席時斌2009年到綠島夜探野生梅花鹿群時,當場大受感動的視覺和心理經驗。在月夜之中,鹿群像自然精靈地優遊在樹下,兩眼尤顯得特別晶亮迷人。席時斌將這個鄉土的奇遇,連結到了他長期以來關注探索的神話傳說和奇形異獸。阿克提恩是希臘神話中,因為撞見月神黛安娜出浴,而被懲罰變成一隻雄鹿,進而被自己的獵狗咬死的悲劇人物;席時斌用這個不幸的角色來寫照讓他靈光一閃的台灣梅花鹿,隱約也連結到了台灣梅花鹿瀕臨絕種的命運。此作的呈現,特意在光澤輝耀的金屬線條中,藏入了質樸含蓄、量塊感的木材構件,藉此平衡緩和了整件作品對於視覺動感和空間穿透性的激情運用。
作品裡的每一個元件,繁複程度令我佩服,連影子都美的不像話。
(Source: MOCA 當代藝術館)
席時斌.記憶之宮 Hsi Shih-Pin.The Memory Palace 2014.9.6-11.2
尤里西斯機器-回視湯皇珍"我去旅行"十五年
以「靜+動」的陳列方式,同時呈現時間、空間。
從一個口徑五公分左右的縫隙往內看,能讀出怎樣的訊息?
-ENDING TALK-
材質類似銀卡紙,與席時斌創作媒材的質感雷同,
從洞中間看進去,可看見高磊的《A-330》一作,相呼應。
可以折成立體的方形,跳脫平面的空間。
[MOCA 當代藝術館]
每週二至週日(Tue-Sun),10:00-18:00 17:30停止售票(Tickets sold until 17:30 p.m) 每週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s
|
∥Facebook Page∥
∥Instagram∥
∥Read More∥
requires Flash Player 9 or better.